说课稿

时间:2023-10-24 19:22:18
说课稿合集10篇

说课稿合集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课例设计指导思想

“整体感知,设疑导学、师生共议、鼓励创新”是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即通过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趣,拓展阅读思维的四维空间,在阅读理解和阅读迁移两个层面上培养阅读创新能力。采取“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由教师相机点拨的方式,在“读读议议”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单元教学重点和教材分析,本课学习目标为:

1、理解并掌握“小橘灯”的象征意义及人物描写的方法。

2、培养自信、主动、质疑、求异等创造性品质。

3、认识小姑娘所生活的黑暗社会,学习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学会主动关心别人,营造温馨、友善的人际环境。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小橘灯的象征意义和人物描写上,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限制,象征手法的运用和描写人物的方法又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创设氛围

有一盏灯亮了几十年/闪亮在很多人的心间/它的光芒四射/给人无限温暖/

没有比孩童更纯真的笑容/没有比那个更温馨的夜晚/有了爱的牵引/何惧山道弯弯/

诗中所写的这盏灯就是冰心老人为我们点燃的小橘灯(板书)。

老师想给同学们订立如下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橘灯的象征意义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2、培养自信、主动、质疑、求异等创造性品质。

3、认识小姑娘所生活的黑暗社会,学习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学会主动关心别人,营造温馨、友善的人际环境。

有信心吗?齐读:我能行,我能实现如下学习目标。

(导入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板书时有意将“橘”写成“桔”,给学生改正,顺势强调怀疑精神的的重要,教育学生要突破思维定势,不迷信,不盲从,要敢于质疑和创新。同时以协商的口吻确定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目的是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自信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我特意见增加了培养自信、主动、质疑、求异等创造性品质和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学会主动关心别人,营造温馨、友善的人际环境两点,用意还是鼓励学生质疑创新,紧扣课题试验教学)

(二)默读全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把书本翻到《小橘灯》一课。要求速读预习提示和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回答问题,同时完成字词练习。(见胶片)

1、请根据有关文字描述画出小橘灯的示意图。

2、小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家境贫寒、聪明能干、镇定勇敢、善良乐观)

3、文章是如何描写小姑娘的?(通过外貌、语言、行动描写刻画人物,学生划出相关语句)

(要求学生将文字变成图画,这一变式处理不仅为了激发兴趣,还训练学生快速把握重点。同时交给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速读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一过程,基本解决了人物描写的方法问题和人物性格的概括问题,为下文精读打基础。)

(三)精读选读圈点批注

1、选择一段或几句你认为人物描写得好的段落或语句,作具体分析(词语方框,句子用浪线,疑句用直线加问号),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脑动手。学生读完后进行交流,鼓励创新,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肯定。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段进行圈点批注,培养习惯,形成能力。并理解掌握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四)品读引读强化目标

刚才是大家自由选读并作批注,做得很好。下面老师推荐一段文字,请大家齐读第10段(训练关键语句的理解,明确小橘灯的象征意义)思考:从这几句话你能看出小姑娘和小橘灯的联系吗?(有相似点,这里是象征手法。小橘灯:光亮不明,但能照亮山路。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精神虽然稚嫩,但展开来,却能汇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去摧毁黑暗势力。)刚才我们一起分析了小橘灯的象征意义,知道了小橘灯是小姑娘美好心灵的象征,是她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化身,写灯就是写人,怀念小橘灯就是思念小姑娘。所以我们可以在图上标出这样的文字,概括本文的主要意思和写作方法(完成板书)。

其实,这里不明说,我们通过前文对小姑娘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概括出“镇定、勇敢、乐观”精神了。所以,有人认为,这一节显得多余?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大家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这里通过精读,明确小橘灯的象征意义,并完成形象化的板书。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质疑,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

(五)总结全文,迁移训练

通过自读、引读、质疑和讨论,我们知道:这篇课文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镇定勇敢、乐观自信、聪明懂事的小姑娘形象。小姑娘的形象为什么如此鲜明,仿佛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因为作者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所以使人感到栩栩如生。)

下面,请大家仿照课文的写法,选取一个熟悉的人,通过外貌、语言、行动的片段,用简短精炼的语言表现(他)她的性格。(比如课外活动中、体育课上、班级晚会等公开场合)(为强化学习重点,设计了一个写作训练,实现了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心,又增加了一段齐读结束全文的学习,是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博大的爱心,进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简单评议: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语言、动作。

评议结束后总结:(出示小诗)

现在,回头再看这首小诗,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盏灯能一直亮到现在了。因为这盏小桔灯,既照出了旧中国人民的苦难,也照出了穷人的孩子的镇定、勇敢、乐观与成熟,更照出了作者的可贵的爱心。是她,面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姑娘伸出援助之手,是她,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去包容世间的万物。是的,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我们要像冰心奶奶学习,具有爱心和善心,关心自己,更要关爱别人,使自己时时处于一个温馨、友爱的环境中。遗憾的是,这位一生都在奉献爱心的老人却于1999年2月28日离我们而去了,在此,我提议,让我们也用诚挚的爱意和谢意一起朗读下面这篇短文为冰心奶奶送行吧!

在春天里,我听见了冰雪消融的声音;在冰河上我看见了那一盏温暖的小桔灯,缓缓地熄灭了。那天,月亮和星星一起垂泪,打湿了几代人的衣襟。

多少年来,冰心这个名字和她本人已成为了一种美与爱的象征,存留于中国大地上,她是一位爱的使者,她是带 ……此处隐藏16031个字……>2、了解学生的原认知:写出自己认为是循环小数的小数。

3、在判别循环小数的过程中引入到认识循环小数。

4、自学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二)应用

1、独立计算主题图中的解决问题。

2、交流汇报:实际中的发现,感受循环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让学生出题判断是否是循环小数,加强理解循环小数的定义。以及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三)练习设计

拓展思维:交流思维方法。

(四)总结延伸

1、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对本节课新知进行梳理总结。

教后反思: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课开始,我以学生对循环小数的原始认识为导入点,在交流判别中让学生体验什么是循环小数,从学生的原认知出发,逐步的与文本数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循环小数,为后续的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架起桥梁。

2、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课中,引导学生自学循环节以及读写法,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体会主动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内化。

教学完新知后,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精心改编了文本中的例题作为实际应用练习,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感受我们所学数学的价值。

说课稿 篇10

【说教材】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教法】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说学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说教学程序】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1、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2、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3、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⑴ (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

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⑵ 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 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② 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③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4、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⑴ 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⑵ 交流: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⑶ 评价:

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5、延伸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想,这段话的中心意思就是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探究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得到主动发展。而我在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学习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在第一个教学环节“自主读书,诱导感悟”就读书的形式提出:“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就读书的内容提出:“对你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这样,从读书的形式到读书的内容都给了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去感悟。优等生也好,差等生也好,都有自己的事干,都会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获。一改过去那种用一把尺子提要求,结果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不到满足的做法,从而增强了学生主动进取的信心。

2、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心去读书,在交流、探究中得到主动发展:

我在第二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合作研讨”中再次提出让学生认真读书时说:“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提些什么问题?”短短的一段导语起到了以下的作用:一是通过两个“假如”,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要进入角色,把自己放到事件中用心去读,悟;二是就“你会向伽利略提些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充分的交流、探究,在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得到主动发展;三是在如何读懂课文方面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使学生明白只有这样用心去读、去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说课稿合集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