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2023-10-24 19:14:37
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3篇

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3篇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发展,是时候开始制定计划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计划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本学期担任高一5、6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110人,初中的基础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还可以;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 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 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 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 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

(1)通过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培养学生 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通过不等式、函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不等式、函数的引伸、推广,培养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 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5)通过典型例题不同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

(三)知识目标

1.集合、简易逻辑

(1)理解集合、子集、补订、交集、交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2.函数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数列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

3.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三、教学难点

1. 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 反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3. 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

  四、工作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途径。

(1)、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习题、周练题、章考题、月考题。

(2)、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最有效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因此,课堂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 自主探究的精神,通过“知识的产生,发展”,逐步形成知识体系;通过“知识质疑、展活”迁移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并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

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是接受、记忆、模仿、练习,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动手操作、阅读自学,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必修1,第一章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集合是数学的基本和重要语言之一,在数学以及其他的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用集合及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是高中阶段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因此集合语言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它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内容主要是集合间基本关系的学习,重在让学生类比实数间的关系,来进行探究,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抽象的概念,同时它也是后续学习集合运算的知识储备,因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年龄特点】:

假设本次的授 ……此处隐藏1264个字……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置轻松的学习气氛。

7.2步步探索,形成概念

【活动1】观察下列对象:

①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②我国从1991—20xx年的13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

③金星汽车厂20xx年生产的所有汽车;

④20xx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

⑤所有的正方形;

⑥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所有的点;

⑦方程x2+3x—2=0的所有实数根;

⑧新华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所有的高一学生。

师生共同概括8个例子的特征,得出结论,给出集合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啊a,b,c….表示,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自己明确集合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活动2】要求每个学生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比

如:

1)A={1,3},3、5哪个是A的元素?

2)B={身材较高的人},能否表示成集合?

3)C={1,1,3}表示是否准确?

4)D={中国的直辖市},E={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是否表示同一集合?

5)F={a,b,c}与G={c,b,a}这两个集合是否一样?

【分析】1)1,3是A的元素,5不是

2)我们不能准确的规定多少高算是身材较高,即不能确定集合的元素,

所以B不能表示集合

3)C中有二个1,因此表达不准确

4)我们知道E中各元素都是属于中国的直辖市,但中国的直辖市并不 只有这几个,因此不相等。

5)F和G的元素相同,只不过顺序不同,但还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通过上述分析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探究概括出集合中各种元素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要求说明理由。师生一起得出集合的特征:

1)确定性:某一个具体对象,它或者是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集合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集合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相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集合。

7.3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高一(4)班里所有学生组成集合A,a是高一(4)班里的同学,b是

高一(5)班的同学,a、b与A分别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学生自己的看法。 得出结论:①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

②如果b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b不属于集合A,记作b?A。

再让学生举一些例子说明这种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发挥想象,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活动】熟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阅读教科书第3页表格中的内容,认识常用数集记号。

【设计意图】使学生熟记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免日后做题时混淆。

7.4集合的表示方法

【问题】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用自然语言可以描述一个集合,那么有没有其他方式表示集合呢?

7.4.1集合的列举法表示

【活动】尝试用列举法第4页例1中的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

并思考列举法的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自主学习列举法,得出答案:

1)A={0,1,2,3,4,5,6,7,8,9}

2)A={0,1}

3)A={2,3,5,7,11,13,17,19}

通过上述讲解请同学说说列举法的特点:

1)用花括号{}把元素括起来

2)集合的元素可以具体一一列出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习基本了解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方法,并了解列举法的特点。

7.4.2集合的描述法表示

【活动1】提出教科书中的思考题:

1)你能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2,4,6,8}吗?

2)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吗?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1)从2开始到8的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

2)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不能一一列出,因此不可以用列举法表示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用列举法表示相应集合的困难,激发学生学习描述法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描述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描述法的特点。

例如2)可以用描述法表示为:A={x?R|x<10}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必要性,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活动2】引导学生完成第5页例2

1) 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 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讨论应当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学生回答,老师进行总结:

1)描述法:A={ x?R|x2?2?0}

列举法:

2)描述法:A={ x?Z|10

列举法:A={11,12,13,14,15,16,17,18,19}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好两种表示法各自的特点,根据题目灵活选择。

7.5课堂小结,学习反思

【问题】1)集合与元素的含义?

2)集合的特点?

3)集合的不同表示方法

引导学生整理概括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并培养学生自主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的能力。

8、作业布置,巩固新知

课后作业:习题1.1A组第4题

课后思考作业: ①结合实例,试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的对象。

②自己举出几个集合的例子,并分别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出来。

9、板书设计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元素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2、集合的含义: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

3、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相等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A,a?A

5、常用数集与记法

6、列举法

7、描述法

8、课堂小结

《高一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