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

时间:2024-04-02 19:56:07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1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但愿人长久”这一关键词,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语言精练,意蕴深远。这种文包诗的形式,学生不陌生,也懂得学习这种形式的课文要联系文章内容解诗意。

心理描写细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教学中,我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心理感情变化为主线,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首先是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然后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心绪不宁——埋怨——宽慰,以此来串联全文的教学。

教学第五、六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自读诗词和课文中的语句,诗文对照,自己理解词句的意思,随后小组内进行交流。组内小伙伴之间交换对读诗句和诗句意思,逐步提升,这样,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到“文包诗”“诗文对照”的特点。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2

一直都很欣赏苏轼。喜欢他那犹如东北大汉敲铁板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初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今晨,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我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

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我请有与亲人分别经验的孩子谈谈他的亲身感受,然后将7年换成3000个日日夜夜,通过时间这一概念,增强了对孩子们的情感冲击。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乐,体会苏轼的孤独。再补充苏轼被贬后在牢中写下的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能感同身受。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3

《但愿人长久》是一首文包诗,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而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这样的情感体验,是很难真正理解苏轼由“思念”到“埋怨”再到“宽慰”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的。今天我在教这篇课文时感觉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创设了三个情境,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词人的内心世界,所以课堂较活跃,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也达到了预设的状态。

情景一:月华如水

师: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一轮圆月高挂在空中,那么皎洁,那么明亮。在这样的夜晚,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生:我看到了柳树静静地站立着,一阵风吹过,它随风起舞。

生:我看到了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一阵风吹过,泛起了波纹。

生:我看到了天空黑黑的。师:月亮这么圆,天空是黑的吗?生随口接上:我看到了天空没有一丝云朵。

生:我看到了小鸟躲进了窝,在和妈妈一起赏月。

师:是啊,连小鸟也被这美好的月色吸引,静静地赏起了月来。那么人呢?

生:人们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亮。

师:一家人围在一起还可能说些什么呢?

生:今晚的月色真美。

师:假如你是一个离家很久的儿子现在回来了,在年迈的母亲面前你会说些什么?

生:母亲,你身体可好?师:真是一个孝子。

生:母亲,你在家寂寞吗?师:这个儿子很细心。

生:母亲,你的风湿关节炎老毛病怎么样了?师:这儿子真孝顺。

师:如果你是母亲,面对几年没见面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

生:儿子,你在外面过得可好?

生:孩子,你在外面吃些什么?

生:儿子,你怎么不回来呢?我每天盼呀盼,盼的就是这一天哪。

师:母子团聚,其情感人!好一副月下团聚图呀!

(创设这一情景,把学生带进了如水的月色、亲情融融的月下家常。突出一个“圆”字,为下文苏轼的寂寞做好铺垫。)

情景二:月下诗情

师:如此良辰美景,苏轼却一个人独自观赏明月,他是怎样的心情?

生:他在思念弟弟。

师:请把文中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师: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

生:他与弟弟分别已七年了,他们手足情深------(相机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介绍苏轼父母的去世,妻子的亡故。)

师:苏轼只有一个弟弟了,他怎么会不想他呢?他因此而心绪不宁,他会想起许多过去的事情。同样的月亮,还记得那年,也是中秋节,老父亲把我们俩叫来,坐在他的身旁边,说:“孩子们,你们的诗文做得怎样了?最近有什么好诗呀?(让学生读事先搜集好的苏轼、苏辙的诗。)

生:《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淆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骑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生:《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师:好,手足情深,老夫也欣慰了。接下来就以月为题各写一首,怎么样?

(创设这一情景,旨在把学生拉回到苏轼以前一家人团聚时的热闹,借以反衬现在的凄凉、悲伤和孤独,突出思念之苦。以便更好地理解苏轼对月亮的“埋怨”之由来。)

情景三:夜下问月

师: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在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他心里不禁埋怨起月亮来,责怪月亮的无情。师:怪得好,就是,怎么这么无情呢!

师:他还会怎么埋怨?

生:月亮呀月亮,你怎么偏偏就这时圆呢?

生:月亮,你太圆了,能不能不圆啊!

生:月亮,你快躲起来吧!

生:月亮,你真没人情味,你看我这么孤单,还来刺激我。

师:是呀,圆圆的月亮,那么明亮,那么皎洁,但此时在苏轼眼中却是那么刺眼,一点也不可爱了。

师:可是月亮真的是无情的吗?你觉得 ……此处隐藏4598个字……至比教参上的更科学,因为第一小节只是介绍了苏轼的身份,并没有涉及到创作原因(思念弟弟)。课堂上,教师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个人认为自己这一点做的还是不错的。嘿嘿嘿……

第二课时让学生找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原以为学生不能很快找到,真是低估了学生,原本最怕动脑筋的学生,竟然第一个说出来,我狠狠地表扬了一顿,结果他精神了一节课!

不过在引导学生理解苏轼是个怎样的人时,很失败,很吃力。后来索性不讲了,越讲越乱,还不如不讲。学生无法理解什么胸襟开阔,我想学生会背《水调歌头》以后应该会渐渐明白的。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12

这篇文章的情感脉络十分清晰,苏轼的情感发生了三次变化:心绪不宁(思念)——埋怨——宽慰。课堂上,先让学生找出体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苏轼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的问题,逐步感悟全文。

在体会“手足情深”时,让学生说说透过“形影不离”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迁移进来,说了很多感人的场景,体会了苏轼兄弟两人的情意。然后指导学生将7年换成3000个日日夜夜,通过时间这一概念,增强了学生对“思念”二字的感悟。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乐,体会苏轼的孤独,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这样多角度的体验后,学生能感同身受,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文的第4节,描述了苏轼埋怨的话语,省略号省略了其它埋怨的内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补白练习。从而感悟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深。

最后两小节,抓住“宽慰”,理解词语的意思,寻找“宽慰”的原因,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从他一生坎坷的经历中体会苏轼的豁达、乐观。

说说本课的作业吧。课前预习时,让学生通过查阅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完成《补充习题》中一至二中的词语意思。课堂上结合课文讲读完善了一二两题的作业。这样补充习题中的作业完成了大半。课外花了10分钟就把剩余的拓展练习做好了。至于《练习与测试》中的作业,我只好放在中午做了。本来中午是要师生共读的,可惜被练习册占据了。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辅只有一本《补充习题》,那我们就有更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了。今年起,课外阅读要进行独立的测试,不知现在的教学状况怎么应对这一切!!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13

本课教学突出关键词“思念”,抓住苏轼情感变化的线索(“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组织教学过程,效果不错。学生能抓住关键词语,走进课文的情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心绪不宁”,“宁”就是安宁,平静;“心绪不宁”就是苏轼的心情无法平静。理解词语过后,自然就冒出一个问题,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答案的关键词就是“思念弟弟”。中秋佳节,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可是只有苏轼背井离乡、亲人分离,所以思念的情愫油然而生。此时此刻,苏轼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自然就体会到苏轼“月圆人不圆”的心情,有一位很有趣的男孩居然祈祷起“苍天、大地”来。(估计他是看了赵本山与范伟的小品了)接着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体会兄弟深情;抓住“屈指算来”理解分别越久思念之情越深。进入“埋怨”环节,先让学生想象苏轼“眼睁睁”的表情,然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与想象说话,学生体验到月亮的“无情”,乃至“残酷”。

抓住“转念”一词,自然进入课文最后两小节的学习。这部分是课文的高潮,也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主要让学生诗文对照反复朗读,这样既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也体会到苏轼由“埋怨”到“宽慰”的心情变化。教学结束,感觉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不够到位,语言表达训练的面还不够广,背诵的任务自然也无法在课堂上完成。从学生《补充习题》中的作业看,对“皓月当空”、“手足情深”等词语的理解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此外课外古诗词的积累工作也做得很不好。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14

《但愿人长久》这一课是一篇“文包诗”类课文,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本课的第一课时,我抓住课文的主线:思念—埋怨—宽慰,写诗来展开教学。讲到“埋怨”这个环节时,我和学生进行了对话,不说擦出了智慧的火花,但我们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都体验到了融洽的学习氛围。现在我想重温一下当时的一些情景。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运用过去学过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教师更多的起的是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中,我出示了一个填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15

《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

教学时,我先以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为话题,看看学生们预备怎样和家人度过一个难忘的中秋节。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也有了兴趣,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畅想如何与家人团聚时,我问:你们知道,千年以前,同一轮明月下的苏轼却在忍受着思念亲人的痛苦吗?我以为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体会到那种痛苦,但上课的时候我却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体会到苏轼的感受。

课后我仔细总结了一下,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写词背景渗透不够深入

在课前就让学生查一下苏轼的生平资料和创作《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背景或当时的情况。在课上请学生起来介绍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们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了全面而又比较深的认识后,再让学生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痛苦,那样学生的体会就会更深刻。

2.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脱离

中秋,是一个花好月圆、家家团圆的好日子。而苏轼与弟弟却手足分离。这里的情境比较没有达到反衬的效果。

以上问题有待在教学中逐步改进。学生在充分朗读后情感被调动起来,这时,进入本课下一环节---课内延伸。教师引导:在今天这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美好的祝愿送给谁?(建筑工人、解放军叔叔、莘莘学子、海外华侨等)

《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