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24 19:23:13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

《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得到悉心指导的事,表现了莫泊桑对所酷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福楼拜热心提携后辈,关心文学青年的名师风范。

为了上好这一课,我从认真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再到研究学生,确定教学方法都进行了不断的思考和修改,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构建高效课堂,下面谈谈我印象最深的几点:

一、深层挖掘突破重难点。

二、转换角色,以读促悟。

三、引导、点拨学生对文字的品析。

但是还有以下几方面有待努力:

1、学习的主动权应交给学生,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2、课堂的调控能力还需再加强。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2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描绘了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理想扎出不同的风筝,并将这些风筝放到蔚蓝的天空,让风筝带着自己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文中一共写了7个小朋友放了不同的理解,如作者是放飞水兵帽,希望以后能够当一名海军;小薇薇放飞蝴蝶希望以后可以当昆虫学家等。

讲完全文,让学生明白不同风筝代表不同理想后,我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所以每个人都要有理想。那么请问你们的理想是什么?

我的话刚说完,整个班级就沸腾起来了:老师,我想当科学家;老师,我想当老师;老师,我想当作家;老师,我想当一名工程师……

但是有些学生的答案竟然是要当孙悟空,学他大闹天宫,还有的要当神仙……

等大家讲完后,我进行小结:同学们的理想都很好,如当老师、作家、工程师……但我们说你现在并不是有了理想就等于你已经实现了理想,还需要大家面向这一理想的方向去努力和奋斗,付出汗水才能实现。但有一些理想应该值得注意:想当孙悟空的同学,这样的理想与众不同,有独特的想法,但不是很切合实际。因为孙悟空毕竟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是靠我们人去想象出来的。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孙悟空身上的一些本领已经实现了一些:如神六的上天等,有些还要大家以后去努力实现。但也有些却是不可能实现的;如72变、一根毫毛变成一只猴子,大闹天宫等,因为天上没有天宫。所以对于这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希望大家要去掉。

小学生处于儿童时代,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善于模仿。很容易对一些想象中的英雄人物由于佩服而崇拜,特别是童话、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常常希望有朝一日也象他们一样能够神通广大,大干一番。因此理想就向这一方向去追求。所以我觉得这一些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并加以引导。在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追求的同时,必须引导他们怎样去通过奋斗来实现理想。并指导他们去掉那些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如前面所说的孙悟空的72变、大闹天宫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成长。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3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初读课文,我不禁为作者细腻感人的笔触和刘老师坚强乐观、爱生敬业的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其中多处出现的细节描写,更突出人物高大的形象,不失为一篇写人的好文章,我感到在教学中不单要在感悟文字的同时走进人物的内心,更应渗透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这“一发”该怎么牵?我算是绞尽脑汁,最终我落实到一个“情”字,作者对刘老师深深地思念之“情”,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思念刘老师?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他到底有什么魅力?认识一个人就要看其貌、察其态、听其言、观其行,那么品读课文时,我就以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为抓手,捕捉到相应的细节描写,从而逐步感悟人物的品格,进而内化为学生对刘老师的“情”,一种无法言喻的尊敬爱戴之情。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4

《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无论谁读之都会为之感动,教完这一课,主人公刘老师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身残志坚的高尚品德,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动。

一、教室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式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的笑的神情和讲的故事感悟刘的乐观幽默的特点。并且抓住了学生听故事后的情感变化“笑——酸涩——尊敬”,进行情感补白,更能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

三、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四、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抓住了“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这 ……此处隐藏8760个字……许别的残疾人也能做到,但课后的表现,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也是让作者最佩服的地方,所以作者发出感叹。出示句子:(最后一段)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老人,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不足之处:

1、课堂上我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不够重视,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课堂的气氛调动不起来,显得比较沉闷。课堂上准备的编钟相关材料过多,因而介绍时占用的时间长,没有完成预定任务;

2、朗读的指导我觉得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但还是做得不够到位。在学生说到刘老师提问、考试时的情景时,应该让学生多读。应该让学生先读再谈体会,接着再读。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读,说说刘老师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应该怎样把这种心情读出来。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体会刘老师对学生的爱。

纠正措施:

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思想实际、理解能力去考虑、去准备,多观摩名师、名课的精彩之处,细加体会,不能再闭门造车,制造出教师讲解与学生领会之间的沟壑。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4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清单如下:

1、读通课文;

2、自学字词;

3、了解写了刘老师的几件事;

4、解决文后第4题(部分)。

在揭题时,我引导学生质疑,但很显然,要理解这个课题不是容易的事。我让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苏叔阳的资料,其中特意强调苏叔阳患癌症后顽强地挺过来的经历。我说,学习课文理解课题,有的时候,如果能够联系作者的背景,就能比较顺利地弄明白。你知道,苏叔阳为什么能够战胜病魔吗?这个就与“理想的风筝”有关哎!反应很快的唐凯亮马上就明白了,举手发表看法。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不太明白的,我说,等学完课文再来谈一谈课文为什么用这个题目。

根据课堂检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我发现像刘静这样的同学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给予表扬。因为我在班里强调:不读通课文就不算做好了预习。

这篇课文中的重点字词不多,在交流时,学生把含有生字的“风筝”、“蜈蚣”提出来。我说,这些需要提出来交流吗?这些都是我们已经明白的。这一课中需要提出来讨论的词语是“功德无量”。这个词语很值得一学。因为学这个词,可以把多种方法全用上来。先查词典理解,接着对照这个词义,让学生运用“拆词法”来拆拆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把含有“功德无量”这个词的句子多读几遍,联系语境来说说它的意思。

在完成第三个任务时,我和学生一起分辨作者苏叔阳是怎样确定和安排文章的重点内容的。

第四个环节是解决文后第4题。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没能展开读展开谈。但是相对于编者意图来说,我认为,学生完成这一题并不困难,他们很快体会到刘老师的乐观向上、勇敢自信。我说,下一节课我们接着来读自己深有感触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

下一节课的任务大致确定如下:

1.继续解决文后第4题:读句段,谈感受,学写法。

2.结合学习文后第2题中(1)、(3)小题。

3.体会第10、11自然段中蕴含的怀念、感激、爱戴等情感。

1)讨论省略号的作用。

2)结合第10自然段理解题目的意思。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5

“写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理想的风筝》听课偶拾

今天是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这样一个感恩氛围浓郁的日子里,省特级教师、仪征实验小学副校长丁雪飞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精细而不失大气的示范课、录像课。听完课后几乎所有的听课教师都深为丁校长精湛的教学技艺、精深的教材解读、精密的教学设计、精当的教学点评而叹服。今天我是带着任务听课学习的,的站长沈高明先生希望我校语文组承担一篇课文的在线教学研备活动,活动大致包括教材解读、教学设计、听课评课等内容,是真刀真枪实实在在的教研活动。丁校长欣然接受任务,将自己这一年来精心打磨、巡回示范的精品课例《理想的风筝》和盘托出。为了方便老师们写作评课稿,丁校长不辞辛劳,在母亲节这个神圣的日子里,连上两节课,完整地呈现了《理想的风筝》一课两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特级教师、学生是实小学生,课堂上师生情感和谐共振,思维的触角频频闪现智慧的火花,师生妙语连珠,听者目不暇接……老实说,像这样的课堂教学品评看起来可写的角度非常多,真正写起来却又无从下手,坐在后面听课,我边听边焦急地思考着我的评课稿,怎么评?怎么评?就在我想得头痛的时候,我蓦然听到丁校长讲了一句:“写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我恍然大悟,是啊,刘老师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的教师之一,如果不是作家苏叔阳写作这篇回忆性的散文,有谁能知道曾经有个左腿残疾、头发花白,靠一根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着讲课、放追风筝的刘老师,又有谁能知道这位看似残弱的刘老师却凭关顽强的生命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苏叔阳幼小的心田播下理想的种子,支撑着苏叔阳熬过对灵魂的践踏,抗住了癌症的折磨。而我们通过阅读苏叔阳的文章,又何尝不从刘老师的精神世界里汲取了我们生命成长所需的营养——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可以说是苏叔阳通过自己的写作使得刘老师精神千古,流芳百世。所以丁校长在课堂上说:写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

曾记得,方智范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指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写”的,因为只有通过研究课文的语言表达,才能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纵观这一课的教学,丁校长也正是牢牢抓住了“写的意识”将长文教短、深文教浅。丁校长既关注课文“写什么”,比如引导学生概括了三件事:笑谈残腿、转写板书、放追风筝;更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比如她引导学生将文中所写的三件事作进一步分类,前两件事是工作中的事例,后一件事是生活中的事例,最后通过板书“典型事例”和“神态、语言、外貌、动作”,“边叙事边议论”告诉学生,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借助这些写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像这样关注作者怎样写的教学设计还体现在很多处,有时丁校长是抓住一个字比如“浮”、“泛”、“漾”等,来体会文章的表达效果,并适时指出:有时一流作家和二流作家的作品往往就相差了这么一个字。有时又是通过品味一个标点、一个短句来揣摩作家情感的跌宕起伏,比如文中有三处省略号,第一处最好理解,省略的是故事内容。第二处“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这里省略号充分表现出作者一种矛盾心理,因为作者写作此文时,刘老师至少是“年过半百”再加“30多年”,至少80多岁,人生七十古来稀,刘老师是否健在真的难说。但是作者情感上不能接受刘老师离开我们的可能,所以这里的省略号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刘老师的感激、怀念,永远铭记,不愿其离去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感情。第三处“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这里的省略号充分表露出作者出刘老师深深地思念之情,此情真的是“绵绵无绝期”。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也领悟了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妙之处,用丁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得意又得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